顿足失色 [ dùn zú shī sè ]
顿足:跺脚。失色:因惊恐而变以脸色。形容十分惊慌。
怅然自失 [ chàng rán zì shī ]
怅然: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。形容神志迷乱,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。
机不可失 [ jī bù kě shī ]
机:机会;时:时机。好的时机不可放过,失掉了不会再来。
心灰意败 [ xīn huī yì bài ]
犹心灰意懒。灰心失望,意志消沉。
失张失志 [ shī zhāng shī zhì ]
形容举动慌乱,心神不定。
悼心失图 [ dào xīn shī tú ]
悼:悲伤;图:谋划。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张。
轻重失宜 [ qīng zhòng shī yí ]
指对事情的重要与否处置失当。
丧身失节 [ sàng shēn shī jié ]
身受污辱,失去节操。
生功止过 [ shēng gōng zhǐ guò ]
止:禁止,组织。鼓励立功,防止过失
遵而勿失 [ zūn ér wù shī ]
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。
优柔失断 [ yōu róu shī duàn ]
优柔:迟疑不决;断:决断。指做事犹豫,缺乏决断
百无失一 [ bǎi wú shī yī ]
百:很多;失:差错。指非常有把握,绝对不会出差错
一举两失 [ yī jǔ liǎng shī ]
举:举动。指一件事带来两方面的损失。形容十分错误的举动
微不足录 [ wēi bù zú lù ]
微:小;录:记录。渺小得不值得记上一笔
得寸得尺 [ dé cùn dé chǐ ]
指或多或少皆有所得。后也指能得多少就得多少。
争长争短 [ zhēng cháng zhēng duǎn ]
计较细小出入,争竞利害得失
胜负兵家常势 [ shèng fù bīng jiā cháng shì ]
兵家:军事家;势:情势。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
溘先朝露 [ kè xiān zhāo lù ]
指生命比朝露消失得还快。形容死得过早。
逼不得已 [ bī bù dé yǐ ]
指迫不得已。
老虎屁股摸不得 [ lǎo hǔ pì gǔ mō bù dé ]
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,听不得批评意见,一触即跳
得寸思尺 [ dé cùn sī chǐ ]
得:取得,获得。得了一寸,还想再进一尺。比喻贪得无厌
穷途潦倒 [ qióng tú liáo dǎo ]
潦倒:失意。形容无路可走,十分失意。同“穷愁潦倒”。
拳拳服膺 [ quán quán fú yīng ]
拳拳:紧握不舍,引伸为恳切;服膺:铭记心中。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。
黄金失色 [ huáng jīn shī sè ]
黄金失去了颜色。比喻人倒霉时才能再大也不能发挥作用
透心凉 [ tòu xīn liáng ]
指十分失望
【成语拼音】shī dé
【成语解释】(一)、失和得。指事之当否、成败、利弊、优劣等。《易·繫辞下》:“因贰以济民行,以明失得之报。”韩康伯 注:“得其会则吉,乖其理则凶。”孔颖达 疏:“失则报之以凶,得则报之以吉。”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陛下宜採求失得,择从忠善。”宋 曾巩《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》:“性有能否,行有失得。一当於理,士有不克。”《醒世恒言·独孤生归途闹梦》:“遐叔 见了这般险路,叹道:‘万里投人,尚未知失得如何,却先受了许多惊恐!’”
(二)、特指弊病、失误。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﹝ 王符 ﹞志意藴愤,乃隐居著书三十餘篇,以讥当时失得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二年》:“将军举动,不肯详思,忽有失得,动輒言误,误岂可数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