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耳为目 [ yǐ ěr wéi mù ]
拿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。比喻不亲自了解情况,只听信别人说的。
一而再,再而三 [ yī ér zài,zài ér sān ]
再:第二次。一次又一次。
主一无适 [ zhǔ yī wú shì ]
专一,无杂念。
冠盖如云 [ guān gài rú yún ]
冠盖: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,用作官员代称。形容官吏到的很多。
折角之口 [ zhé jiǎo zhī kǒu ]
形容人口才很好,善于辩论
一笑一颦 [ yī xiào yī pín ]
指脸上的表情。同“一颦一笑”。
一得之功 [ yī dé zhī gōng ]
一得:一点心得,一点收获;功:成绩。一点微小的成绩。
一心一路 [ yī xīn yī lù ]
犹一心一意。只有一个心眼儿,没有别的考虑。
一体同心 [ yī tǐ tóng xīn ]
一体:一个整体;同心:齐心。比喻关系密切,共同一心。
较如画一 [ jiào rú huà yī ]
较:通“皎”,明显;画一:同“划一”,一致,一律。指规章明显一致
面是背非 [ miàn shì bèi fēi ]
当面赞成,背后反对。
本盛末荣 [ běn shèng mò róng ]
本:指树根;末;指树梢;荣:草木茂盛。树根发达,枝叶才能繁茂。指对待事物要看重根本
兴废继绝 [ xīng fèi jì jué ]
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,延续下去。同“兴灭继绝”。
百喙一词 [ bǎi huì yī cí ]
犹言众口一辞。同“百喙如一”。
一心一德 [ yī xīn yī dé ]
大家一条心,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。
没仁没义 [ méi rén méi yì ]
没有一点仁义
行不逾方 [ xíng bù yú fāng ]
指行动不逾越法度。
捉班做势 [ zhuō bān zuò shì ]
摆架子,装腔作势。
姗姗而来 [ shān shān ér lái ]
慢吞吞的来,迟到。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外戚传上·孝武李夫人》:“是邪,非邪?立而望之,偏何姗姗其来迟.”姗姗:走…
交际花 [ jiāo jì huā ]
在社交场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
一生一世 [ yī shēng yī shì ]
一辈子。
坚甲利刃 [ jiān jiǎ lì rèn ]
形容精锐的部队。同“坚甲利兵”。
敬贤下士 [ jìng xián xià shì ]
尊敬贤者,屈身交接士人。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。
胸喘肤汗 [ xiōng chuǎn fū hàn ]
汗:出汗。形容疲乏到极点
履丝曳缟 [ lǚ sī yè gǎo ]
穿丝履,着缟衣。形容奢侈。
【成语拼音】yī bān
【成语解释】(一)、表数量。用于人群。常含贬意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也有一班妒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,将这桩事,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,奏上一本。”元 无名氏《度翠柳》第二折:“待我辞别那一班儿姊妹兄弟,就跟的去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进到厅上,一伙人在那里围着一张桌子赌钱,潘三 駡道:‘你这一班狗才,无事便在我这里胡闹!’”鲁迅《朝花夕拾·二十四孝图》:“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,便竭力来阻遏它,要使孩子的世界中,没有一丝乐趣。”
(二)、古代官吏等级,品以下又分若干班,以班多者为贵;转则进一班,黜则退一班。见《隋书·百官志上》。
(三)、谓同一朝列。一列为一班。宋 秦观《次韵宋履中近谒大庆退食馆中》:“翠华初到殿中间,三馆诸儒共一班。”《宋史·礼志十五》:“同天节上寿班,自今枢密使副、宣徽、三司使、殿前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上共作一班,进酒一醆。”
(四)、同一批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回:“那时同 安老爷 一班儿拣发的十二人。”
(五)、一斑。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。宋 苏轼《洞庭春色赋》:“悟此生之泡幻,藏千里於一班。”清 黄六鸿《福惠全书·莅任四·上杨提台禀帖》:“某把总自到汛以来,既未尝郭外查点,且终月不闻夜出,此耽逸之一班矣。”
(六)、一般,一样。宋 苏轼《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》:“古来静治得清闲,我愧真常也一班。”明 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海淀》:“灯与名园总一班,峰峦层叠水潺湲。”清 万玉卿《潇湘怨·醒玉》:“一半是有情儿,一半是无情鬼,一班儿形骸髮齿,一班儿胎卵毛皮。”
(七)、犹一番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冯玉梅团圆》:“冯公 见他説出一班道理,也不去逼他了。”《警世通言·范鳅儿双镜重圆》:“吕公 见他説出一班道理,也不去逼他了。”
(八)、指军队中的一个基层单位、学校中的一个班级,或因工作与学习而编成的一个班组。旧时亦指一个戏剧团体。明 王守仁《传习录》卷中:“每学量童生多寡,分四班,每日轮一班歌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