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不知 [ sān bù zhī ]
指对开头、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。也指什么都不知道
鳏寡茕独 [ guān guǎ qióng dú ]
茕,无兄弟。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。同“鳏寡孤独”。
投亲靠友 [ tóu qīn kào yǒu ]
投、靠:前去依靠别人生活。指无法独立谋生而前去依靠亲友生活。
人在人情在 [ rén zài rén qíng zài ]
人活着时亲朋好友讲情谊,人死了亲友就不讲情谊了。指人情淡薄。
千闻不如一见 [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 ]
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。
士可杀不可辱 [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]
指士子宁可死,也不愿受污辱。
言之不尽 [ yán zhī bù jìn ]
说也说不完
不肖子孙 [ bù xiào zǐ sūn ]
不肖:不象,不贤。指品德差,没出息,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。
风木含悲 [ fēng mù hán bēi ]
比喻因父母亡故,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。
远门近枝 [ yuǎn mén jìn zhī ]
比喻远亲近亲
非人不传 [ fēi rén bù chuán ]
非:不是;传:传授。不是适当的人就不传授
目治手营 [ mù zhì shǒu yíng ]
亲眼观察,亲手试验。
骨肉分离 [ gǔ ròu fēn lí ]
骨肉:指父母兄弟等亲人。比喻亲人分散,不能团聚
徒读父书 [ tú dú fù shū ]
徒:只。父书:父亲之言论。白读父亲的兵书。比喻人只知死读书,不懂得运用知识,加以变通。
阿家阿翁 [ ā jiā ā wēng ]
阿:名词的前缀。家:通“姑”,丈夫的母亲。翁:丈夫的父亲。指公公婆婆。
杯圈之思 [ bēi quān zhī sī ]
杯圈:不加雕饰的杯具。指思念亡故的母亲
丧言不文 [ sāng yán bù wén ]
文:文体,辞采。指居丧其间言辞要质朴
公公婆婆 [ gōng gōng pó pó ]
公公与婆婆,丈夫的父亲和母亲
日旰忘食 [ rì gàn wàng shí ]
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。形容专心致志,勤勉不懈。
人不自安 [ rén bù zì ān ]
人心惶惶,动摇不定。
风树之感 [ fēng shù zhī gǎn ]
风树:比喻因父母亡故,不能奉养。指丧父母的悲伤
耳闻不如眼见 [ ěr wén bù rú yǎn jiàn ]
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。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
可杀不可辱 [ kě shā bù kě rǔ ]
辱:侮辱。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。形容做人的尊严
若有若无 [ ruò yǒu ruò wú ]
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。
家烦宅乱 [ jiā fán zhái luàn ]
家中上下不得安宁。形容在家里喧哗吵闹。
【成语拼音】bù qīn
【成语解释】(一)、不亲近;不亲睦。《书·舜典》:“帝曰:‘契,百姓不亲,五品不逊,汝作司徒,敬敷五教,在宽。’”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夫弑共主,臣世君,大国不亲;以众胁寡,小国不附。”明 刘基《郁离子·道术》:“上罔下则不亲,下罔上则不孙。”
(二)、不接触;不接近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淳于髡 曰:‘男女授受不亲,礼与?’孟子 曰:‘礼也。’”清 王韬《淞隐漫录·王莲舫》:“惟是男女授受不亲,虽周旋于患难之间,不敢不谨。”郁达夫《迟桂花》:“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,不识世务,不亲笔砚的缘故,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,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。”
(三)、不亲身力行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《诗》曰:不躬不亲,庶民不信。”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作“弗躬弗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