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大皆空 [ sì dà jiē kōng ]
四大:古印度称地、水、火风为“四大”。佛教用语。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。是一种消极思想。
一物降一物 [ yī wù xiáng yī wù ]
指有一种事物,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。
志在四海 [ zhì zài sì hǎi ]
犹志在四方。
推东主西 [ tuī dōng zhǔ xī ]
犹言推三阻四。找各种借口推托。
黄中通理 [ huáng zhōng tōng lǐ ]
理:玉石的纹路,引申为物的纹理或事的条理。以黄色居中而兼有四方之色。指通晓事物的道理。
抗怀物外 [ kàng huái wù wài ]
抗:通“亢”,高尚;物:指世俗。胸怀高尚,超出尘俗之外
四脚朝天 [ sì jiǎo cháo tiān ]
四脚:指四肢。形容仰面跌倒。也形容人死去。
两道三科 [ liǎng dào sān kē ]
说三道四,花言巧语。
四时气备 [ sì shí qì bèi ]
四时:春、夏、秋、冬。四时之气具备。比喻人的气度弘远
扬幡招魂 [ yáng fān zhāo hún ]
迷信做法,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。比喻宣扬或企图恢复已经死亡的旧事物。
不僧不俗 [ bù sēng bù sú ]
犹言不三不四,不伦不类。
四荒八极 [ sì huāng bā jí ]
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。
上蹿下跳 [ shàng cuān xià tiào ]
比喻人上下奔走,四处活动
桑弧之志 [ sāng hú zhī zhì ]
旧时指男儿在四方干一番事业的志向。
民胞物与 [ mín bāo wù yǔ ]
民为同胞,物为同类。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。
挑三拨四 [ tiāo sān bō sì ]
指挑拨是非。同“挑三豁四”。
国之四维 [ guó zhī sì wéi ]
四维:指礼义廉耻。指治国的纲纪
格物致知 [ gé wù zhì zhī ]
格:推究;致:求得。穷究事物原理,从而获得知识。
调三惑四 [ tiáo sān huò sì ]
指挑拨是非。同“调三斡四”。
四纷五落 [ sì fēn wǔ luò ]
形容分散零乱。同“四分五落”。
名扬四海 [ míng yáng sì hǎi ]
四海:天下。名声传扬到天下。形容名声很大。
调三窝四 [ tiáo sān wō sì ]
指挑拨是非。同“调三斡四”。
一物一偏 [ yī wù yī piān ]
一物:万种中的一种;一偏:全面中的一面。指一知半解,不全面。
物极将返 [ wù jí jiāng fǎn ]
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。同“物极则反”。
分外之物 [ fèn wài zhī wù ]
分:名分。名分以外的事物。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
【成语拼音】sì wù
【成语解释】四方出产的物品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先王之济五味,和五声也,以平其心,成其政也。声亦如味,一气,二体,三类,四物,五声,六律,七音,八风,九歌,以相成也。”孔颖达 疏:“乐之所用,八音之器。金石丝竹,匏土革木,其物非一处能备,故杂用四方之物以成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