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名称:不辨真伪(bubianzhenwei)
成语繁体:不辨真偽
成语语法:动宾式成语
成语解释:辨:分辨。伪:虚假。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。
成语出处:三国·魏·曹植《当墙欲高行》:“馋言三至,慈母不亲;愤愤俗差别,不辨真伪。”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成语结构:ABCD式成语
成语示例:晋文公先年过曹,曹人多有识得的,其夜仓卒不辨真伪。 ◎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三十九回
成语用法:作谓语;用于处事
成语例句:清·许奉恩《里乘》第三卷:“一时贵耳贱目者,不辨真伪,遽以名士相推。”
反义词:火眼金睛
英文翻译:be unable to distinguish the genuine from the imitation
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,形容人无法准确判别是非。
曹兵不辨真伪,毫无准备。
成化帝不辨真伪,诏马文升下狱。
唐僧却不辨真伪,赶走了孙悟空。
我师父不辨真伪就下拜,被他拿了。
埋孔子及诸贤像,业儒者不辨真伪皆坑之。
都受到了不辨真伪的唐僧指责,以至惩罚。
长年累月,第二灵心幻化分身,与本尊不辨真伪。
可是扶苏仁弱,接到假诏书,不辨真伪,便欲自杀。
洪基不辨真伪,即将赵惟一系狱,嘱耶律乙辛审问。
此举被奸臣诬告,清廷不辨真伪,诏令自省,罢职受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