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名称:如指诸掌(ruzhizhuzhang)
成语繁体:如指諸掌
成语语法:动宾式成语
成语解释: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或问褅之说。子曰:‘子知也;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’指其掌。”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成语结构:ABCD式成语
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成语例句:宋·苏轼《叙》:“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,论刘项短长,画取三秦,如指诸掌。”
近义词:了如指掌
《论语·八佾》:“或问褅之说。子曰:‘子知也;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’指其掌。”后用“如指诸掌”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。
文博商略古今,治政得失,如指诸掌,然无吏干。
好读史,论古今盛衰、政治、理乱、得失如指诸掌。
上下数千载间,钜细之事,如指诸掌者,殆非虚语。
声称:先除宦官,次复河、湟,次清河北,开陈方略,如指诸掌。
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,论刘、项短长,画取三秦,如指诸掌。
此碑一建,则科目之次第,人材之姓名,宦迹之显晦,灿然如指诸掌。
据理谈天,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,于日月五星,言之凿凿,如指诸掌。
戚大将军礼为上客,从之塞上十余年,九边三辅,厄塞夷险,历历如指诸掌也。
既坐,谈胚浑至道,次三皇五帝、历代兴亡、天时人事、经传子史,历历如指诸掌焉。
时兵后,文物凋丧,瑛搜访诸书,尽读之,读辄不忘,而究其指趣,古今得失如指诸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