画阁朱楼 [ huà gé zhū lóu ]
朱:红色。有彩绘装饰的红楼阁。形容建筑精巧华丽
粟红贯朽 [ sù hóng guàn xiǔ ]
粟:小米;红:指腐烂变质;贯:穿线的绳子;朽:腐烂。谷子变色了,钱串子损坏了。形容太平时期富饶的情况。
趁火抢劫 [ chèn huǒ qiǎng jié ]
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。
东拉西扯 [ dōng lā xī chě ]
一会儿说东,一会儿说西。指说话条理斋乱,没有中心。
离情别绪 [ lí qíng bié xù ]
分离前后惜别、相思的愁苦情绪。
红旗报捷 [ hóng qí bào jié ]
清代军队出征,打了胜仗,派专人手持红旗,急驰进京报捷。现用作报喜的意思。
锦囊妙计 [ jǐn náng miào jì ]
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,放在锦囊里,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。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。
视丹如绿 [ shì dān rú lǜ ]
丹:红。把红的看成绿的。形容因过分忧愁而目视昏花。
金声玉振 [ jīn shēng yù zhèn ]
以钟发声,以磬收韵,奏乐从始至终。比喻音韵响亮、和谐。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,才学精到。
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柴烧 [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,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 ]
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,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。同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
丹赤漆黑 [ dān chì qī hēi ]
丹:红的;漆:黑的。红的就是红的,黑的就是黑的。比喻人或事物的本来面目。
皓齿朱唇 [ hào chǐ zhū chún ]
皓:白色的样子;朱:红色。齿白唇红。形容女子容貌的娇美
朱衣点额 [ zhū yī diǎn é ]
朱:红色。指科举中选
一心一腹 [ yī xīn yī fù ]
指一条心。
红不棱登 [ hóng bu lēng dēng ]
令人生厌的红色
凌乱无章 [ líng luàn wú zhāng ]
无章:没有条理。乱七八糟,没有条理
白白朱朱 [ bái bái zhū zhū ]
白的白,红的红。形容不同种类、色彩各异的花木。
擎天柱 [ qíng tiān zhù ]
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。比喻担负重任的人
出言有章 [ chū yán yǒu zhāng ]
说话有条理。
红颜薄命 [ hóng yán bó mìng ]
红颜:美女的容颜;薄命:命运不好。旧时指女子容貌美丽但遭遇不好(多指早死、寡居或丈夫不好)。
朱颜绿鬓 [ zhū yán lǜ bìn ]
朱:红色。形容青春年少
一片赤心 [ yī piàn chì xīn ]
一片红心。指忠诚之心
童言无忌 [ tóng yán wú jì ]
忌:忌讳。儿童讲话诚实,纵出不吉之言,无须见怪。讥人说话幼稚可笑
井井有条 [ jǐng jǐng yǒu tiáo ]
井井:形容有条理。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。
遇人不淑 [ yù rén bù shū ]
淑:善,美。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。
【成语拼音】hóng tiáo
【成语解释】 红条,是一个新词汇,指一种新型红包。这种红包是把写有“来日可凭此条参加本人婚宴”或类似文字的纸条放入红包中(纸条通常也用红纸),然后送给发喜帖的人,以此缓解因为人情世故收到扎堆喜帖而造成的经济压力,也有部分人士不是因为需要缓解经济,而是本身就不喜欢这种人情模式。 红条-背景 装红条的红包 2010年1月25日,有网帖称:突如其来的一个来电、一则短信、一个微笑、一声敲门,都足以让人恐慌。名字都喊不出口的新进同事,N年没联系的老同学,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,八竿子打不着的网友,萍水相逢的老乡,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才把你列入“好友”名单。接到喜帖,就如同接到炸弹,苦不堪言。 网友“风萧萧兮”深有感触:这两个月(2009年12月、2010年1月)略略算了算,包了6000多,几乎每周都有二三场。 网友伊伊:我这月(2010年1月)吃了3包“炸弹”了,前一个300块,后两个都是1000块,现在吃饭都成问题了。 类似上述言论还有很多。有人表示,最为难又气愤的是,不少平时联系不多、友谊不深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“夹生朋友”也会发来喜帖。去吧,心有不甘,不知道等到自己结婚的时候还能不能联系上这些人;不去吧,友谊不保,还会招来闲言碎语。 红条-产生 词汇产生 鉴于“扎堆”的喜帖,有人建议用“来日可凭此条参加本人婚宴”的红条代替红包,抵制借婚宴敛财的陋习。至此,“红条”一词产生,并引发热议。 大多数网友的意见是:如果是夹生朋友的邀请,可以婉言推脱或者直言没空、不想去,用“拆弹红条”有点多此一举。 有网友认为:这是一场婚宴习俗的“革命”,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响应,形成自然趋势后,大家就见怪不怪了。 装红条的红包 网友言论 有的人极力支持,有网友表示:大喜的日子,请那么多人不就图个热闹,送个红红火火的红条,喜庆吉祥也算是个礼,礼轻情意重,真是感情好,就不讲究这个了。 也有许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,有网友表示:我怕丢人。这都是礼尚往来,出来混都是要还的。 另有网友认为:在看中人情的中国,婚丧喜庆包红包,讨喜庆或讨吉利是几千年的习俗了,要真正达到结婚不收礼、用红条的境界,估计还要很长一段时间。 还有的网友直言这种做法是“飞蛾扑火”。 红条-专家言论 有民俗专家表示:根据传统习俗,请客摆酒,里亲外戚理所当然要请,社交场合结识的朋友却需要慎重邀请。近年来滥发请帖之风愈演愈烈,与婚宴铺张浪费、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