蓬头赤脚 [ péng tóu chì jiǎo ]
头发蓬乱,光着脚丫。形容未经修饰很不整齐的样子。
不攻自拔 [ bù gōng zì bá ]
拔:攻破。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。形容情节、论点虚谬,经不起反驳
捻脚捻手 [ niē jiǎo niē shǒu ]
捻:通“捏”。手脚动作放轻。形容行动小心轻捷
撼山拔树 [ hàn shān bá shù ]
撼:摇动。摇动山岳,拔起树木。形容威势极大
挤手捏脚 [ jǐ shǒu niē jiǎo ]
故意伸出手脚碰触对方身体,含有轻薄之意。
绊脚石 [ bàn jiǎo shí ]
绊脚的石头,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
拔山扛鼎 [ bá shān gāng dǐng ]
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
拔葵啖枣 [ bá kuí dàn zǎo ]
拔人家的菜蔬,偷吃人家的枣子。比喻小偷小摸。
拔新领异 [ bá xīn lǐng yì ]
拔:抽出;新:新意;领:具有;异:指独特之处。指创立新意,提出独特的见解。
扛鼎拔山 [ gāng dǐng bá shān ]
扛:双手举起。拔起大山,举起重鼎。形容力气很大。
落汤螃蟹 [ luò tāng páng xiè ]
汤:热水。如同落在热水里的螃蟹一般。形容手忙脚乱的狼狈样子。
头重脚轻 [ tóu zhòng jiǎo qīng ]
头脑发胀,脚下无力。形容身体不适。也比喻基础不牢固。
拔本塞源 [ bá běn sè yuán ]
本:根本,根源。拔起树根,塞住水源。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。
拔诸水火,登于衽席 [ bá zhū shuǐ huǒ,dēng yú rèn xí ]
拔:拉出;诸:同“之于”;登:加上;衽席:床席。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。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
蹑手蹑脚 [ niè shǒu niè jiǎo ]
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。也形容偷偷摸摸、鬼鬼祟祟的样子。
临时抱佛脚 [ lín shí bào fó jiǎo ]
原意为年老信佛,以求保佑,有临渴掘井之意。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“临时抱佛脚”。
拔本塞原 [ bá běn sè yuán ]
①比喻背弃根本。②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。多用于坏事。亦作“拔本塞源”。
上树拔梯 [ shàng shù bá tī ]
拔:抽掉。诱人上树,抽掉梯子。比喻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。
拔旗易帜 [ bá qí yì zhì ]
旗:旗帜;易:换。拔掉别人的旗子,换上自己的旗子。比喻取而代之
垫脚石 [ diàn jiǎo shí ]
供步行时踏脚的石头。比喻被别人借以向上爬的人或事物
努筋拔力 [ nǔ jīn bá lì ]
努:用力伸出;拔:超过。凸出青筋,使尽力气。形容竭尽全力
拔山盖世 [ bá shān gài shì ]
盖世:超越天下人,世上第一。力能拔掉大山,形容力大勇猛,当代无比。
不步人脚 [ bù bù rén jiǎo ]
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。比喻不因循守旧。
拔舌地狱 [ bá shé dì yù ]
佛教称人生前毁谤佛法,死后堕入受拔舌刑罚的地狱。后用来泛指因口舌罪过而堕入的地狱。
出类拔萃 [ chū lèi bá cuì ]
拔:超出;类:同类;萃:原为草丛生的样子,引伸为聚集。超出同类之上。多指人的品德才能。
【成语拼音】bá jiǎo
【成语解释】(1).摆脱。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兄弟不幸,横陷此中,自不能拔脚於风尘之外,当共明目而治之。” 清 黄景仁 《送陈理堂学博归江南》诗:“拔脚輭红君竟得,不辞典尽鷫鸘裘。”(2).急急起步。 曹禺 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好,那么我走。[拔脚就走。]” 沉从文 《阿金》:“ 阿金 一望到那个大酒糟鼻子,连话也不多听,就回头拔脚走了。”英文翻译1.见“拔腿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