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不识字 [ mù bù shí zì ]
指一个字也不认得
纥字不识 [ hé zì bù shí ]
识:认识。指人不识字
未识一丁 [ wèi shí yī dīng ]
丁:“个”的讹字。不认识一个字,指没有文化的人。亦作“目不识丁”、“不识一丁”。
目不识书 [ mù bù shí shū ]
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;不甚识字或不识字。
一丁不识 [ yī dīng bù shí ]
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。
不识一丁 [ bù shí yī dīng ]
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。
略识之无 [ lüè shí zhī wú ]
之、无:指最简单的字。形容识字不多。
一字不识 [ yī zì bù shí ]
一个字也不认识
目不识丁 [ mù bù shí dīng ]
连最普通的“丁”字也不认识。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。
目不知书 [ mù bù zhī shū ]
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;不甚识字或不识字。同“目不识书”。
不识之无 [ bù shí zhī wú ]
连“之”字、“无”字都不认识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年头月尾 [ nián tóu yuè wěi ]
指从岁首到腊月底,泛指一年之中。也指《春秋》三传每年首尾的文字。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。
仅识之无 [ jǐn shí zhī wú ]
之无:指最简单的字。形容识字不多
行行蛇蚓 [ háng háng shé yǐn ]
形容字体如蛇蚓盘绕,难以辨认。
擿埴冥行 [ tī zhí míng xíng ]
擿埴:敲地。指盲人用杖点地探求道路。比喻暗中摸索,事不易成
庐山真面 [ lú shān zhēn miàn ]
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。
庐山真面目 [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]
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。
知书识字 [ zhī shū shí zì ]
指有文化修养
隔靴爬痒 [ gé xuē pá yǎng ]
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,不贴切,没有抓住要点。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。同“隔靴搔痒”。
识知无字 [ shí zhī wú zì ]
指幼儿识字。
不通文墨 [ bù tōng wén mò ]
通:精通;文墨:指写文章、著述等。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
明珠夜投 [ míng zhū yè tóu ]
投:抛掷,丢弃。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和赏识,或好人误入歧途。也比喻珍贵的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
聱牙诎曲 [ áo yá qū qǔ ]
形容文辞艰涩难读
游山玩景 [ yóu shān wán jǐng ]
游览、玩赏山水景物。同“游山玩水”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 [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]
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