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名称:渔人得利(yurendeli)
成语注音:ㄩˊ ㄖㄣˊ ㄉㄜˊ ㄌㄧˋ
成语简拼:YRDL
成语繁体:漁人得利
成语语法:主谓式成语
成语解释: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。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:“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。”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成语结构:ABCD式成语
成语示例:鹬蚌相持,自己渔人得利。 ◎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
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
成语正音:得,不能读作“dě”。
成语易错:渔,不能写作“鱼”。
是否常用:常用
成语例句: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》:“鹬蚌相持,自己渔人得利。”
英文翻译:The fisherman got the benefit
战国时期,赵国准备攻打燕国,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,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,双方争执不让,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。如果燕赵发生战争,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。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。
从中渔人得利,财源广进。
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的事经常发生。
兵,曹魏渔人得利,有着极大危险性。
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,此乃古之明训。
两败俱伤,渔人得利,可我是渔人吗。
"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"的事经常发生。
这正应验了一句成语—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。
这正应验了一句成语——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。
鲜虞认为这是一个机会,企图渔人得利捞一把。
渔人得利的故事,以劝说赵与燕两相和好,共同抗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