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名称:弃甲曳兵(qijiayebing)
成语繁体:棄甲曳兵
成语语法:联合式成语
成语解释:丢掉盔甲,拖着武器。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,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”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成语结构:ABCD式成语
成语示例:杀得冷军左支右绌,只好弃甲曳兵,败阵下去。 ◎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二十八回
成语用法:作状语、补语;含贬义
成语正音:曳,不能读作“xiè”。
成语易错:曳,不能写作“戈”。
成语例句:杀得冷军左支右绌,只好弃甲曳兵,败阵下去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二十八回)
英文翻译:throw away their armour and trail their weapons behind them
战国时期,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人口不增长的原因,孟子说:“你是关心百姓的疾苦,但你喜欢打仗,不少百姓死于战争。在战场上他们只好弃甲曳兵了。打比方说战争中潜逃50步的士兵讥笑逃100步的士兵,逃跑的本质是一样的。”梁惠王决心停战。
【词目】弃甲曳兵【拼音】qì jiǎ yè bīng
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
殆尽,全部弃甲曳兵匍匐在地。
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
两路夹攻,杀得冷军~,只好弃甲曳兵,败阵下去。
楚联军见主帅已死,纷纷弃甲曳兵,落荒而逃。
弃甲曳兵而走,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
弃甲曳兵,过水重兴营寨;排枪列阵,穿珠别换门墙。
这一仗,八路军大显神威,打得鬼子弃甲曳兵,狼狈而回。
岂知清朝天心厌绝,莫可挽回,所以弃甲曳兵,舟中之指可掬也。
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,或百步而后止,或五十步而后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