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名称:斧凿痕迹(fuzaohenji)
成语繁体:斧鑿痕跡
成语解释:斧:斧头;凿:凿子;痕:痕迹。原指用斧头、凿子在木石上加工留下的痕迹。多用来比喻诗文字画等造作,不自然。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调张籍》:“徒观斧凿痕,不瞩治水航。”宋·朱弁《曲洧旧闻》:“古语云:大匠不示人以璞。盖恐人见其斧凿痕迹也。”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成语结构:ABCD式成语
成语例句:余最爱《绣孺记》中《鹅毛雪》一折,皆乞儿家常口头话,熔铸浑成,不见斧凿痕迹。 明·沈德符《顾曲杂言〈拜月亭〉》
至今仍可见斧凿痕迹。
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。
盖恐人见其斧凿痕迹也。
文字质朴无华,很少斧凿痕迹。
化用前人诗意,丝毫不露斧凿痕迹。
诗中用典,融化自然,不见斧凿痕迹。
化用贴切自然,如同己出,不露斧凿痕迹。
这首诗语言平易、通俗,没有一点斧凿痕迹。
然而却写得风致嫣然,没有一点斧凿痕迹。
隧道的岩壁坚硬平整,几乎没有斧凿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