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断后闻 [ xiān duàn hòu wén ]
指先处理后奏闻。
功完行满 [ gōng wán xíng mǎn ]
功:功德;行:道行。指出家功德修炼已成,道行圆满
一牛鸣 [ yī niú míng ]
指牛鸣声可及之地。比喻距离较近。同“一牛吼地”。
空言无补 [ kōng yán wú bǔ ]
空洞不切实际的言论于事没有帮助
以丰补歉 [ yǐ fēng bǔ qiàn ]
把丰年积余的粮食储备起来,留待灾年歉收时使用。
不可一世 [ bù kě yī shì ]
一世:一时。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。形容目空一切、狂妄自大到了极点。
螳臂扼辙 [ táng bì è zhé ]
螳臂:螳螂的前腿;扼:控制;辙:行车的方向。螳螂举起臂来阻止车的前进。比喻自不量力
卷甲衔枚 [ juàn jiǎ xián méi ]
指行军时轻装疾进,保持肃静,以利奇袭。
修旧利废 [ xiū jiù lì fèi ]
把破旧的修补好,把废物利用起来。指厉行节约。
时乖运拙 [ shí guāi yùn zhuō ]
拙:劣,不好。时运不顺,命运不佳。指处境不顺利。
无情少面 [ wú qíng shǎo miàn ]
不讲情面。
摩肩接毂 [ mó jiān jiē gǔ ]
肩挨着肩,车轮挨着车轮。形容人多拥挤。
银河倒泻 [ yín hé dào xiè ]
泻:水从高处往下直流。象银河里的水倒泻下来。形容雨下得极大,象泻下来的一样。
革凡登圣 [ gé fán dēng shèng ]
革除凡习,成为圣哲。同“革凡成圣”。
泥蟠不滓 [ ní pán bù zǐ ]
盘绕在泥里而没有被污染。比喻人不得志但不丧失节操。
一尺之笔 [ yī chǐ zhī bǐ ]
借指文章。
研几探赜 [ yán jī tàn zé ]
几:细微;赜:幽深。指研讨细微深奥的学问。
师心而不蹈迹 [ shī xīn ér bù dǎo jì ]
师:效法;迹:前人留下的言论。学习前人的理论只能学习它的基本精神,而不能死守它的具体做法。
物稀为贵 [ wù xī wéi guì ]
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。同“物以稀为贵”。
弄假成真 [ nòng jiǎ chéng zhēn ]
本来是假装的,结果却弄成了真的。
研幾探赜 [ yán jī tàn zé ]
幾:隐微,事物苗头;赜:幽深。研讨隐微深奥的学问
聚沙之年 [ jù shā zhī nián ]
聚沙:堆积沙子;年:年纪,岁数。儿童时期
至意诚心 [ zhì yì chéng xīn ]
至意:诚意。诚心诚意
审势相机 [ shěn shì xiāng jī ]
原指作战前要详细分析形势,观察战机。后指调查研究,抓住时机。
心开目明 [ xīn kāi mù míng ]
犹心明眼亮。形容看问题敏锐,能辨别是非。
【成语拼音】bǔ quē
【成语解释】(一)、匡补君王的缺失。《左传·襄公元年》:“凡诸侯即位,小国朝之,大国聘焉,以继好、结信、谋事、补闕,礼之大者也。”杜预 注:“闕,犹过也。”《后汉书·胡广传》:“达练事体,明解朝章。虽无謇直之风,屡有补闕之益。”《明史·孙磐传》:“请定建言者为四等:最上,不避患害,抗弹权贵者;其次,扬清激浊,能补闕拾遗。”清 朱克敬《瞑庵杂识》卷一:“且使外廷共见共闻,则怀忠抱义之士,於朝廷之得失,皆得以补闕拾遗,随时论捄。”
(二)、引申为弥补缺漏。吴格《<诗三家义集疏>点校说明》:“搜残补阙,网罗遗佚,为后人提供迄今最完备之三家《诗》读本。”
(三)、官名。唐 武后 垂拱 元年始置,有左右之分。左补阙属门下省,右补阙属中书省,掌供奉讽谏。北宋 时改为司谏。南宋 及 元 明 重又设置,均随设随罢。《新唐书·仪卫志》:“左补闕一人在左,右补闕一人在右。”宋 洪迈《容斋四笔·官称别名》:“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……监察为合口椒,諫议为大坡、大諫,补闕(今司諫)为中諫,又曰补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