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治天下 [ píng zhì tiān xià ]
平:平定;天下:指全中国。治理国家,使天下太平。
修齐治平 [ xiū qí zhì píng ]
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。
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[ 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 ]
提高自身修养,理好家政,治理好所在的地区,最后使全国安宁
天成地平 [ tiān chéng dì píng ]
成:成功;平:治平。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。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。
地平天成 [ dì píng tiān chéng ]
平:治平;成:成功。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。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。
政平讼息 [ zhèng píng sòng xī ]
政平:政治平允。指政治清明
太平无象 [ tài píng wú xiàng ]
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。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。
一治一乱 [ yī zhì yī luàn ]
治:太平。一段时期太平,一段时期动乱。指治世与乱世相间
拨乱兴治 [ bō luàn xīng zhì ]
拨:治理;兴:兴起。平定乱世,进行治理
圣主垂衣 [ shèng zhǔ chuí yī ]
形容天下太平,无为而治。
治国安邦 [ zhì guó ān bāng ]
治理国家,使之太平、安定。
天下太平 [ tiān xià tài píng ]
处处平安无事。指大治之世。
政平讼理 [ zhèng píng sòng lǐ ]
政平:政治平允;讼理:讼案得到合理的处理。指政治清明
垂拱而治 [ chuí gǒng ér zhì ]
垂拱:垂衣拱手,形容毫不费力;治:平安。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。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。
长治久安 [ cháng zhì jiǔ ān ]
治:太平;安:安定。形容国家长期安定、巩固。
以危为安,以乱为治 [ yǐ wēi wéi ān,yǐ luàn wéi zhì ]
治:合理。把危亡当作安定,把祸乱当作太平。形容缺乏政治远见,看不到潜在的危机
歌舞升平 [ gē wǔ shēng píng ]
升平:太平。边歌边舞,庆祝太平。有粉饰太平的意思。
拨乱诛暴 [ bō luàn zhū bào ]
拨:治理;诛:杀戮。平定乱世,诛杀强暴,使天下太平
男女平权 [ nán nǚ píng quán ]
男女在政治、经济和社会上的平
正理平治 [ zhèng lǐ píng zhì ]
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,使社会安定有秩序。
男女平等 [ nán nǚ píng děng ]
男女在政治、经济和社会上的平等地位
治郭安邦 [ zhì guō ān bāng ]
犹治国安邦。
结绳而治 [ jié shéng ér zhì ]
原指上古没有文字,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。后也指社会清平,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。
胁从罔治 [ xié cóng wǎng zhì ]
罔治:不治罪。被迫跟从别人犯罪的,可以不予处治
励精图治 [ lì jīng tú zhì ]
砺:奋勉;图:设法;治:治理好国家。振奋精神,想办法治理好国家。
【成语拼音】zhì píng
【成语解释】(一)、治国平天下。语本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身脩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清 侯方域《南省试策》之三:“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。但得青宫读书,辨古今兴亡,识人才邪正,足以治平耳矣。”
(二)、谓政治清明,社会安定。《晏子春秋·谏上七》:“故明所爱而贤良众,明所恶而邪僻灭,是以天下治平,百姓和集。”宋 苏轼《晁错论》:“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。”清 薛福成《筹洋刍议·变法》:“自 唐 虞 讫 夏、商、周,最称治平。”
(三)、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孝文皇帝 初立,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。”清 李渔《奈何天·隐妒》:“自齠齔之年,出来应试,早登甲第之先;从学仕之日,出去临民,便擢治平之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