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山隐市 [ qián shān yǐn shì ]
潜:深藏。在山林中潜迹,在市井中隐身
将噬爪缩 [ jiāng shì zhǎo suō ]
噬:咬;缩:蜷缩。野兽要扑食的时候,爪子蜷缩着。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,总是要先潜伏收敛。
发潜阐幽 [ fā qián chǎn yōu ]
潜:潜伏;幽:隐藏。阐发沉渐深奥的事理
潜龙伏虎 [ qián lóng fú hǔ ]
潜藏的蛟龙,潜伏的猛虎。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。
潜深伏隩 [ qián shēn fú yù ]
潜:深藏;隩:河岸弯曲的地方。形容潜伏深藏,不出头露面
潜龙勿用 [ qián lóng wù yòng ]
蛟龙潜伏着不为人知。比喻人才未被重用
潜神默记 [ qián shén mò jì ]
潜神:潜下心来,用神专注。形容用心专注,默默记诵。
潜精积思 [ qián jīng jī sī ]
指专心钻研。同“潜精研思”。
潜身缩首 [ qián shēn suō shǒu ]
潜:深藏;首:头。隐居不出头露面
潜形谲迹 [ qián xíng jué jì ]
隐蔽形迹,不露真相。同“潜形匿迹”。
沉潜刚克 [ chén qián gāng kè ]
沉潜:深沉不露;刚克:以刚强见胜。形容深沉不露,内蕴刚强。
狐凭鼠伏 [ hú píng shǔ fú ]
象狐狸、老鼠那样潜伏在里面。
潜形匿影 [ qián xíng nì yǐng ]
隐蔽形迹,不露真相。同“潜形匿迹”。
潜德秘行 [ qián dé mì xíng ]
指不为人知的德行。同“潜德隐行”。
潜光匿曜 [ qián guāng nì yào ]
隐藏光采。常指隐居。同“潜光隐耀”。
匿迹潜形 [ nì jì qián xíng ]
匿:隐藏起来,不让人知道;潜:隐藏。躲藏起来,不露形迹。
畏罪潜逃 [ wèi zuì qián táo ]
潜:暗中。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
潜身远迹 [ qián shēn yuǎn jì ]
潜:深藏;迹:踪迹。隐藏起来不露踪迹
潜移嘿夺 [ qián yí hēi duó ]
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。同“潜移默夺”。
潜移默转 [ qián yí mò zhuǎn ]
不露行迹、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。同“潜移默运”。
断管残沈 [ duàn guǎn cán shěn ]
残缺不全的字画。管,笔;沈,墨汁。
潘鬓沈腰 [ pān bìn shěn yāo ]
潘鬓:晋潘岳年始三十二岁,即生白发;沈腰:南朝梁沈约老病,百余日中,腰带数移孔。形容身体消瘦,头发斑白
隐迹潜踪 [ yǐn jì qián zōng ]
潜:深藏;踪:踪迹。隐藏自己的行踪
潜身远祸 [ qián shēn yuǎn huò ]
潜:深藏。隐藏起来远避祸害
蛇行鳞潜 [ shé xíng lín qián ]
鳞:代指鱼;潜:没水。比喻行动极为谨慎隐蔽
【成语拼音】shěn qián
【成语解释】亦作“ 沉渐 ”。亦作“沉潜”。亦作“沉渐”。1.谓地德深沉柔弱。《书·洪范》:“高明柔克,沉潜刚克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地之德沉深而柔弱矣,而有刚能出金石之物也。”《左传·文公五年》:“《商书》曰:沉渐刚克。” 杨伯峻 注:“潜亦作‘渐’,潜、渐古音近,字得通。”《隶释·汉太尉刘宽碑》:“ 延熹 八年,地震,有詔询毕,公以演策沉渐对当帝心,转拜尚书。”(2).指地。 南朝 宋 谢庄 《月赋》:“臣闻沉潜既义,高明既经,日以阳德,月以阴灵。” 前蜀 韦庄 《冬日长安感志》诗:“雾雨十年同隐遁,风雷何日振沉潜。”(3).指人性深沉柔弱。 明 高攀龙 《<高子遗书>序》:“而沉潜之士,则又随物变化,与俗转移。” 清 姚鼐 《<老子章义>序》:“天下道,一而已,贤者识大,不贤者识小,贤者之性,又有高明沉潜之分。” 郭沫若 《我的童年》第二篇五:“八世兄高明有馀,沉潜不足,只要稍微柔克一下,前途是不可限量。”(4).喻深入。(5).指沉浸其中。谓深入探究。 唐 韩愈 《上兵部李侍郎书》:“﹝ 愈 ﹞遂得究穷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,沉潜乎训义,反復乎句读,礱磨乎事业,而奋发乎文章。” 宋 朱熹 《<中庸章句>序》:“ 熹 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,沉潜反復,盖亦有年。” 清 戴名世 《岳荐传》:“ 荐 少为诸生,读书於诸子百家,无不贯穿,而篤信 宋 儒,沉潜反復,一以 程 朱 为师法。” 郭沫若 《归去来·在轰炸中来去》:“沉潜在那些研究里,在自己看来倒是一种危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