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名称:同仇敌忾(tongchoudikai)
成语繁体:同仇敵愾
成语语法:复句式成语
成语解释:同仇:共同对敌;敌:对抗,抵拒;忾:愤怒。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成语结构:ABCD式成语
成语示例: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,是未必和“批评”或“批判”者同仇敌忾的。 ◎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五论“文人相轻”—明术》
成语用法:作谓语、分句;含褒义
是否常用:常用
成语例句: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,是未必和“批评”或“批判”者同仇敌忾的。(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 五论“文人相轻”—明术)
五笔打字:MWTN
反义词:亲痛仇快 自相残杀 同室操戈 众叛亲离 孤军奋战 孤军作战 自相残害
英文翻译:anger against a common enemy (idiom); joined in opposition to the same adversary
东周春秋时期,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,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;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,可以反复咏唱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:”谁说没有衣服?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。国王兴兵打仗,快把刀枪修好。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。” “同仇”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。 公元前623年,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,鲁文王设宴招待。席间,文王让乐工演唱《湛露》和《彤tong弓》,宁俞一听就知道。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、褒奖时的宴乐。为此,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。 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。宴饮完毕后,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。宁俞回答说:“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 同恨,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。天子为了酬谢诸侯,在酒宴中赐彤弓, 赋《湛露》,这是应该的。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,大王学 天子赐诸侯的礼节,也命乐工演唱《湛露》和《彤弓》。在这种情况下,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。” “敌忾(kai)”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。
同仇敌忾,御侮兴邦。
白叟黄童,同仇敌忾。
这更像是看台上同仇敌忾的气氛。
国人同仇敌忾,打败了日寇的侵略。
军民团结一致,同仇敌忾打击入侵者。
面對敵人我們要團結一致同仇敌忾!
軍民團結一致,同仇敌忾打擊入侵者。
自中美绝交以还,同仇敌忾,式遏寇虐。
面对敌人我们要团结一致同仇敌忾!
大家同仇敌忾得责斥着落网的小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