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名称:绝妙好辞(juemiaohaoci)
成语繁体:絕妙好辭
成语语法:偏正式成语
成语解释:辞:同“词”,文辞。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捷悟》:“黄绢,色丝也,于字为绝。幼妇,少女也,于字为妙。外孙,女子也,于字为好。蒱臼,受辛也,于字为辞。所谓绝妙好辞也。”
成语年代:古代成语
成语色彩:中性成语
成语字数:四字成语
成语结构:ABCD式成语
成语示例:文人笔端有口,能就现前真景,抒写成篇,即是绝妙好辞。 ◎清·许印芳《与李生论诗》
成语用法:作宾语;含褒义
成语正音:好,不能读作“hào”。
成语易错:辞,不能写作“词”。
成语例句:这首小诗不仅构思精巧,而且立意新颖,确是一首绝妙好辞。
近义词:绝妙好词
三国时期,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下经过,见碑上有“黄绢幼妇,外孙齑臼”八字问杨修是什么意思,杨修回答知道,曹操止住不让说,自己一路琢磨,走了三十里后重于猜到是“绝妙好辞”,并自认为才能不如杨修。
所谓绝妙好辞也。
洛神之赋,绝妙好辞。
总而言之,是绝妙好辞四字。
且皆妍雅深厚,与周密绝妙好辞词相近。
都是些绝妙好辞,可惜买不起书号,传世不多。
这首小诗不仅构思精巧,而且立意新颖,确是一首绝妙好辞。
公子天纵其才,若是肯做绝妙好辞,我飘香居定然倒履相迎公子。
世间的绝妙好辞,也无法捕捉出时间的痕迹,时间似乎让人无法寻觅其踪影。
换句话说,是因为有大手笔为它们留下了绝妙好辞,才使它们经久不废、声名远播。
他的这种思想,也同样体现在悼祭晴雯的那篇惊天地,泣鬼神的绝妙好辞《芙蓉女儿诔》中。